上個月由EJA、哲學星期五、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共同舉辦的「核一,一路好走」講座活動圓滿結束,這次的講座共邀請到三位講者,每位講者的簡報內容都十分精彩豐富,原本預設2個小時的講座,最後硬生生拖到9點45才讓大家離開。
講座一開始,由蔡雅瀅律師(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專職律師) 帶領,深入探討核電除役相關的各種法規命令,雅瀅律師指出 #核一廠兩個機組都已經停機很久了, #能源配比不會算入核一廠, #核一廠明年中運轉執照正式到期。這幾項基本資訊真的是一般人不太知情的,台電之前曾經將核一廠延役計畫與除役計畫兩案並行送審,但是在2016年7月已經自行將延役計畫撤案,因此無論政治口水再怎麼吵,都不會影響核一廠就是要面臨除役的事實。
講座一開始,由蔡雅瀅律師(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專職律師) 帶領,深入探討核電除役相關的各種法規命令,雅瀅律師指出 #核一廠兩個機組都已經停機很久了, #能源配比不會算入核一廠, #核一廠明年中運轉執照正式到期。這幾項基本資訊真的是一般人不太知情的,台電之前曾經將核一廠延役計畫與除役計畫兩案並行送審,但是在2016年7月已經自行將延役計畫撤案,因此無論政治口水再怎麼吵,都不會影響核一廠就是要面臨除役的事實。
接下來由崔愫欣秘書長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從核能除役的環評談起,除役到底有哪些工作要做,為什麼需要費時25年?除役的環評是要審核這25年來的各項除役工作到底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特別是台灣的除役並不包含 #直接封存核電廠 的做法,而是必須要 #將電廠整個拆除。除役過程將產生非常大量的核廢料(除了一般認知的高低階核廢料外,電廠的營建物零件也是大型核廢料,核電廠中專門處理核廢料減容的設施最後也將拆掉 #也變成核廢料),因此最重要的是如何防止在拆除過程中輻射外洩造成土地的二次汙染。
至於除役的環評到底要談些什麼?從空氣、噪音、河川、海域、土壤、交通、文化環境、地下水、生態、健康風險、環境輻射等等都是要納入討論的環境因子。這場演講也闡明了民間團體過去參與核一除役的環評審查會議中,到底提出了哪些主張 ( #除役計畫不應包含其他開發計畫、#土地應回到開發前的狀態、#實質除役要考量電廠除役25年後的核廢料移出計畫、#除役實質的公民參與、#針對地方四十年來遭受的損失提出回復與補償計畫 )。
除役計畫困難之處在於,電廠除役所產生的大量核廢料,應當要併入台灣核廢料處置議題的整體思維中去探討解方,但是這項問題至今沒有解決的方式。目前除役計畫規劃將核廢料暫存於電廠中,但是若是未來這些廠內的乾式貯存設施使用期限到期,這批核廢料何去何從又將成為大問題。目前政府的做法無異於以拖待變,用時間換取機會,可是在地的民眾卻又必須無止盡的忍受核廢料所帶來的限制與汙名化。
最後由郭慶霖執行長(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 帶來珍貴的核一廠興建前的在地老照片,讓我們看到在電廠興建之前,乾華溪谷及小坑溪谷兩個金山最精華的地區所居住的村落、國小、農村建設,為了因應電廠的興建,這些在地居民必須被迫遷,原有的鄉村地貌被一一剷平,逐漸變成核電廠的樣貌。今天除役計畫要求將土地回復至開發前的狀態,所謂「開發前的狀態」到底是怎麼樣呢?是單純將土地填平,變成一片荒地,還是還地於民,讓這些四五十年前因為電廠興建而分崩離析的家族,能夠回到這塊土地來?
郭大哥的故事著實引人深思。許多在地民眾所希望的、所要求的,都是奠基於這項污染設施帶給地方的傷害,要求政府正視這些傷害,回復並補償民眾在威權強迫的政策下所受到的損害。
#請正式核廢料帶給地方的傷害 #使用20年遺害十萬年
【本次講座公開資料】:http://bit.ly/2O5Hy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