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法律人協會EJA
  • 首頁
  • 我們的工作
    • 校園紮根
    • 居民培力
    • 環境訴訟
    • 法規修法 >
      • 毒性化學物質暨資訊公開小組
      • 環評法研究小組
      • 國土計畫
    • 教育出版 >
      • 歷年期刊
    • 律師培訓課程 >
      • 環境律師培訓課程
      • 反迫遷律師培訓課程
  • 環境案件
    • 氣候訴訟
    • 交通政策 >
      • 淡北道路開發案
      • 桃園航空城
      • 台南西港不當開闢外環道
    • 工業開發案 >
      • 中科三期
      • 台益豐環境影響評估案
      • 高雄新園農場震南案
      • 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福鑫農具案
    • 企業社會責任 >
      • 越南台塑河靜鋼鐵廠案
    • 能源政策 >
      • 核電除役 >
        • 核能一廠除役計畫 >
          • 反核廢公投理由書
        • 核能二廠除役計畫 >
          • 核能二廠範疇界定會議民間聲明
        • 核能三廠除役計畫
        • 非核家園
      • 離岸風力發電計畫
      • 苑裡風車刑事辯護案
      • 彰化台電案
    • 其他開發案件 >
      • 新北市新店區灣潭自辦市地重劃案
    • 申請法律扶助
  • 活動訊息
    • 環境講座
    • 環境大小事 >
      • 聽證制度
    • 年度研討會 >
      • 2016年 >
        • 桃園航空城徵收聽證程序研討會
        • 我國聽證制度的檢討及改進:以土地議題及公共工程為例
      • 2017年 >
        • 環評制度改革論壇
        • 藻礁論壇
      • 2018年 >
        • 回歸徵收法理:區段徵收三十年的人權反省
      • 2019年 >
        • 能源轉型與氣候調適:再生能源制度落實與公民溝通
        • 行政訴訟法都市計畫專章的挑戰與未來
      • 2021年 >
        • 能源轉型法學研討會:走向常規化制度,漁電共生環社檢核的下一步?
    • 募款音樂會 >
      • 2021年共好募款音樂會
      • 方舟:同舟共濟EJA募款音樂劇
    • 加入志工 >
      • 志工培訓
      • 加入長期志工
      • 活動志工
      • 法庭觀察志工
    • 加入會員
    • 訂閱電子報
  • 關於我們
    • 組織團隊
    • 工作報告
    • 捐款徵信
    • 徵才訊息
    • 聯絡我們
  • 贊助我們

【核一除役狀況連連 台電內部管理失能?】記者會新聞稿

4/19/2021

0 Comments

 
圖片
左起為張譽尹(環境法律人協會 理事長)、洪申翰(民進黨立委)、郭慶霖(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 執行長)、 邱臣遠(民眾黨立委)、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秘書長)
核一廠除役以來狀況連連,接連出事:去年(2020年)接連發生黑道圍標傷人、挖破冷卻水管事件,將這些荒腔走板的狀況綜合來看,已經揭露了台電在除役專業和組織管理的重大缺失,無能處理問題,凸顯台電內部管理失能的嚴重狀況,到底台電對於除役工程的掌握度,是否足以勝任長達25年的除役工作,到底有無專業人才?本記者會將就台電在核電廠除役準備不足的系統性問題提出質疑。

​


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
表示,台電現在的除役面臨四大問題,包括:(1)黑道綁標:龐大的「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確實能引起各方垂涎覬覦,但是,核電除役工程事涉核能安全,若不能嚴格把關,恐造成嚴重核輻射事件。(2)拆廠需要全新思維與人材:自核一廠開始進入除役階段,陸續收到來自台電內部的消息,指出台電在除役作為上,看不出因應除役組織變動的決心。核能電廠運轉發電與除役階段,兩者所需專業並不相同。(3)台灣除役專業人才的困境:台灣過去並無除役經驗,核一廠員工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恐有一部分人是抱持著等退休的心態。工作環境蕭規曹隨、主管消極應對,基層執行者,如何有動機和能力來進行除役工作?(4)除役執行與除役安全,政府應嚴格督導:參酌國際除役經驗文件,物質輻射量測與分類安置計畫、人事組織架構調整、技術經驗學習交流,至今看不清台電應有的完整作為;原能會應確實督導、查證後端處與核發處之間的專業取向及能力落差,釐清對除役的影響。
​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表示,過去台電和原能會在核電的人力都是發電為目標,如今面對除役的工作,必須要有足夠的專業技術人力來支持。除役的工作不亞於發電工作,這是台灣過去沒有做過的工作。負責任的電力使用,不應該是只享受發電效益,卻忽視核電後續的核廢料和除役工作。核電擁護者長期只宣稱核電帶來的利益,但是除役和核廢料的困難卻從還沒有被討論,我們已經不得不面對後續產生的核電除役和核廢料問題,過去缺乏的研究、技術和人才培育必須要盡快補齊,讓除役工作到位,系統性的問題要盡快解決。原能會和台電要積極處理核電除役管理的問題,更不能夠隱瞞除役過程的困境,台電的管理階層該做的事情是面對問題,而不是急著抓吹哨者。把除役做好,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指出,核一廠包商挖破冷卻水管的事故,台電居然未正式通報原能會,而原能會在事件未曝光前只要求復原,現在才說要懲處,原能會和台電對此恐釀核災、攸關北台灣安危的事件是缺乏警覺性?還是想大事化小?包商鑽井挖破冷卻水管的「意外」不該發生,難道鑽井施工沒有管線圖可參照?台電稱此為誤鑽孔事件,未達需要正式通報原能會的程度,並將此事定調為包商的疏失,全額賠償修復工程費用。但鑽井位置難道沒經過台電確認同意嗎?台電不知道該處鑽下去會波及冷卻水管嗎?責任推給包商就沒事了?原能會也同意台電大事化小的做法嗎?台電和原能會在處理此事有明顯缺失,並有卸責之虞,而核一廠是全球唯一一個未移除燃料棒進行除役的核電廠,全世界都沒有這樣的經驗,原能會和台電需要更加謹慎小心,而非這樣輕率的處理。



民眾黨立委邱臣遠表示,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去年底核一廠施工不慎挖破冷卻水管事故,原能會、台電和承包的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要不是消息被揭露,仍然不打算主動公布,實在令人難以建立信任。北海岸就是我的故鄉。萬里、金山、石門一帶的居民,這四十年來,因為核電廠的營運,始終提心吊膽。核一廠如今走向除役,是一個長期的工程,牽涉的範圍很廣。根據台電自己的估算,至少也要25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原能會、台電和承包廠商,都必須上緊發條,更要做好資訊揭露,主動知會地方政府和在地居民。否則一切都被蒙在鼓裏,萬一發生重大事故,居民和地方政府連應變的彈性空間都沒有。另外,由於這次事故,係由內部員工揭露資訊,才讓社會大眾知情。一方面,我敬佩這位員工的道德勇氣;二方面,我也要提醒台電和承包廠商,不得對這名員工進行秋後算帳。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表示,除役中的核一廠,為潛在輻射污染場址。「核一廠除役土壤DCGLs評估技術服務案」之限制性招標,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標得。核電除役,在我國是首次,無先前經驗可循。DCGLs評估技術服務所需的專業,社會大眾亦鮮有相關知識。有關本次施作的工程,涉及除役安全與公共預算使用,請台電、原能會及有關單位,公開以下資訊及標案內容、得標廠商資格審查紀錄,以昭公信:
  1. 這場挖破冷卻水管的意外事故,是否為執行「核一廠除役土壤DCGLs評估技術服務案」的工作項目所造成?
  2. DCGLs評估技術服務所需的專業資格、專業訓練與技術能力為何?得標的廠商,是否具有DCGLs評估技術服務所需的專業資格、訓練與能力?
  3. 台電的DCGL評估技術服務標案內容,是否符合國際標準?標案要求採用何種程式去建立污染傳輸模型?去評估場址殘餘輻射劑量與風險? 
  4. 台電的DCGL評估技術服務標案內容,是否只限於土壤及地下水及其參數?其他尚有多少DCGL評估參數沒有建立或執行?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表示,除役進入停機過渡階段,應該要執行人員訓練、組織架構調整、學習新技術、擴大輻射防護組織編制、縮小發電商轉等措施,對於台電內部組織架構,必須進行系統性的調整,才能確保除役過程的核安。從這次的黑道綁標事件,到台電內部管理、對除役敷衍了事的態度,可以確知台電內部管理已經失能,對於除役的專業,負責的後端處到底掌握多少?理論上最熟悉電廠內部狀況、熟悉工程事務的應該是核發處,後端處是否有相關專業能執行?中興工程挖破冷卻水管,是否代表後端處沒有能力監督包商執行除役的工作?DCGLs是去建構未來除役拆廠之後,環境輻射基準值的評估工作,連這麼小的工程都可以出事,社會大眾如何信任未來25年能安全度過?台電必須對外說明,原能會也應進行訪查,確實監督,向社會大眾說明實際情況。

​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核一除役計畫

    「核能一廠除役計畫」是台灣邁向非核家園的第一個核電廠除役計畫,未來的除役計畫可能都如法炮製,因此我們對本案的環評不能輕忽懈怠,才能為核二及核三的除役計畫提供一個完善的範本,一步一腳印、實實在在地達成非核家園的願景。​

    發文時間

    十二月 2022
    四月 2021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十一月 2018
    九月 2018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RSS 訂閱

    訂閱電子報
網站地圖

我們的工作
​律師培訓
法規修法
居民培力
校園紮根
教育出版
環境訴訟
環境案件
交通政策
工業開發案
企業社會責任
能源政策
其他開發案件
申請法律扶助
活動訊息
環境講座
年度研討會
環境大小事
加入志工
加入會員
關於我們
緣起
組織團隊
捐款徵信
工作報告
聯絡我們


贊助我們
You can Hel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