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孟平 環境法律人協會專員
「淡北道路開發案」於3月13日的環評大會上做出請新北市政府補件再審的決議,這段期間淡水、北投在地社團中大量的貼文及上百則的留言都在爭論這條被新北市政府認為解決台二線塞車靈藥的道路興建案,但塞車問題真的是開一條道路就能解決的嗎?當然沒這麼簡單,更何況淡北道路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僅僅是將問題留給未來,而屆時破壞卻已成既定的事實。
為何環團認為淡北道路不該興建
環團主張淡北道路不該興建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這是一條「無法解決塞車問題、不利地區長遠發展又破壞現有環境」的道路開發案,原因大致可從以下三點說明:
一、配套措施無效且評估失真
交通問題一直是淡北道路的爭議核心之一,新北市政府一直告訴大眾台二線塞車問題嚴重,因此需要淡北道路紓解交通。塞車問題並非謊言,但也全非事實,實際上台二線壅塞問題出現在上下班尖峰及週末遊客前往北海岸與返家時刻,而壅塞其中一個原因是使用台2線者有高達86%是「一人開車」,其次是因為淡水地區的大眾運輸無法滿足往來台北市的需求。
配合淡北道路的開發,新北市政府為了減輕未來人口移入、私人汽車使用提升的問題,設定了「淡水地區大眾運輸率於民國130年提高9%」的目標,然而在捷運公司表示淡水捷運班次已無法縮短班距、淡海輕軌僅能提升大眾運輸率1~3%的狀況下,如何僅藉由公車服務即達成9%的目標?新北市政府並未就現行的公車系統提出改善評估,包括目前公車使用狀況如何(供不應求或效用不彰)、如何改善目前狀況以及未來如何提升搭乘公車人口等,而「大眾運輸使用率提升9%」的目標更遭環評委員指出新北市政府的分析是高估且失真的。
面對竹圍路廊的交通壅塞,我們需要更務實、通盤的改善策略,檢討現況人口政策、區域發展、設備軟硬體等問題,而非急切迎接新的建設、設定高遠而無法達成的目標。
二、台二線塞車問題本就應優先改善
相信在地民眾對台二線的問題都有明顯的感受,除了紅樹林捷運站外足足有一車道寬的分隔島外,不合理的公車停靠站設置、過多的橫交路口、全天候開放車輛左轉、電線杆及機車待轉區佔用車道等等,均是造成台二線服務水準下降的原因,然二十多年過去了,不僅不見新北市政府積極的改善措施,反而新開、拓寬更多的橫向路口,車輛行進中勢必為了躲避電線杆、公車等障礙,必須切換車道,造成行車速度延遲。
而一直被新北市政府拒絕的台二線拓寬方案,則不斷被新北市以「經費超過百億,遭立法院否決」為由拒絕採行,但這百億的經費經公路總局評估後卻縮減為不到80億,部分路段拓寬更僅需約30億,遠低於淡北道路的建設經費,究竟新北市政府是認真為「改善淡水交通」而評估,還是為「興建淡北道路」而評估?我們深深的質疑。
三、應積極形塑在地產業
也有人提到,若救護車在交通尖峰時刻被困在車陣中動彈不得,延誤就醫時間將會對病人造成生命威脅。醫療救護需求確實是迫切且必要的,而淡水、三芝、石門三個行政區僅6間醫院,其中更只有3間醫院提供急性一般病床及慢性一般病床。這與淡北道路蓋與不蓋無關,醫療的需求是新北市政府早該正視並積極處理的問題,然而至今年1月28日,新北市衛生局公告「爭取醫療區域重劃分 積極擴展醫療資源」的內文中,仍未針對淡水、三芝、石門地區提出改善措施,新北市政府應立即提出改善方案。
回歸在地發展的問題,當新北市政府圈劃都市計畫時,應做通盤的考量,包含在地就業、就學、就養需求,非複製更多的衛星都市,否則當人口越來越多、交通需求越來越龐大,再多的道路都無法解決淡水的塞車夢魘,然而環境的破壞卻已形成。
有些人認為「在地的就業、就學、就養都是『未來』才要努力的」,讓我們回顧過去二十多年來,新北市政府除了「建設淡北道路」外,到底為淡水地區做了哪些努力?淡水地區除了發展房地產外,還積極發展了什麼能讓居民在地就業、就學、就養的產業?淡水需要的是通盤規劃,請新北市政府正視問題的根本,而非急於興建無法解決問題又破壞現有環境的淡北道路。
為何環團認為淡北道路不該興建
環團主張淡北道路不該興建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這是一條「無法解決塞車問題、不利地區長遠發展又破壞現有環境」的道路開發案,原因大致可從以下三點說明:
一、配套措施無效且評估失真
交通問題一直是淡北道路的爭議核心之一,新北市政府一直告訴大眾台二線塞車問題嚴重,因此需要淡北道路紓解交通。塞車問題並非謊言,但也全非事實,實際上台二線壅塞問題出現在上下班尖峰及週末遊客前往北海岸與返家時刻,而壅塞其中一個原因是使用台2線者有高達86%是「一人開車」,其次是因為淡水地區的大眾運輸無法滿足往來台北市的需求。
配合淡北道路的開發,新北市政府為了減輕未來人口移入、私人汽車使用提升的問題,設定了「淡水地區大眾運輸率於民國130年提高9%」的目標,然而在捷運公司表示淡水捷運班次已無法縮短班距、淡海輕軌僅能提升大眾運輸率1~3%的狀況下,如何僅藉由公車服務即達成9%的目標?新北市政府並未就現行的公車系統提出改善評估,包括目前公車使用狀況如何(供不應求或效用不彰)、如何改善目前狀況以及未來如何提升搭乘公車人口等,而「大眾運輸使用率提升9%」的目標更遭環評委員指出新北市政府的分析是高估且失真的。
面對竹圍路廊的交通壅塞,我們需要更務實、通盤的改善策略,檢討現況人口政策、區域發展、設備軟硬體等問題,而非急切迎接新的建設、設定高遠而無法達成的目標。
二、台二線塞車問題本就應優先改善
相信在地民眾對台二線的問題都有明顯的感受,除了紅樹林捷運站外足足有一車道寬的分隔島外,不合理的公車停靠站設置、過多的橫交路口、全天候開放車輛左轉、電線杆及機車待轉區佔用車道等等,均是造成台二線服務水準下降的原因,然二十多年過去了,不僅不見新北市政府積極的改善措施,反而新開、拓寬更多的橫向路口,車輛行進中勢必為了躲避電線杆、公車等障礙,必須切換車道,造成行車速度延遲。
而一直被新北市政府拒絕的台二線拓寬方案,則不斷被新北市以「經費超過百億,遭立法院否決」為由拒絕採行,但這百億的經費經公路總局評估後卻縮減為不到80億,部分路段拓寬更僅需約30億,遠低於淡北道路的建設經費,究竟新北市政府是認真為「改善淡水交通」而評估,還是為「興建淡北道路」而評估?我們深深的質疑。
三、應積極形塑在地產業
也有人提到,若救護車在交通尖峰時刻被困在車陣中動彈不得,延誤就醫時間將會對病人造成生命威脅。醫療救護需求確實是迫切且必要的,而淡水、三芝、石門三個行政區僅6間醫院,其中更只有3間醫院提供急性一般病床及慢性一般病床。這與淡北道路蓋與不蓋無關,醫療的需求是新北市政府早該正視並積極處理的問題,然而至今年1月28日,新北市衛生局公告「爭取醫療區域重劃分 積極擴展醫療資源」的內文中,仍未針對淡水、三芝、石門地區提出改善措施,新北市政府應立即提出改善方案。
回歸在地發展的問題,當新北市政府圈劃都市計畫時,應做通盤的考量,包含在地就業、就學、就養需求,非複製更多的衛星都市,否則當人口越來越多、交通需求越來越龐大,再多的道路都無法解決淡水的塞車夢魘,然而環境的破壞卻已形成。
有些人認為「在地的就業、就學、就養都是『未來』才要努力的」,讓我們回顧過去二十多年來,新北市政府除了「建設淡北道路」外,到底為淡水地區做了哪些努力?淡水地區除了發展房地產外,還積極發展了什麼能讓居民在地就業、就學、就養的產業?淡水需要的是通盤規劃,請新北市政府正視問題的根本,而非急於興建無法解決問題又破壞現有環境的淡北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