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本會秘書長參與由 臺南藝術大學龔卓軍教授以及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秘書長楊志彬,籌備三年所舉辦的《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 》,其中在曾文溪上游福山壩,所召開的「萬物議會」,#每位與會者都必須扮演與曾文溪有關的非人類。
當地鄒族特富野大社頭目汪義福扮演「鰻魚」,控訴人類為了取水,興建曾文水庫和一座又一座的攔砂壩,讓他們無法前往大海孕育下一代。 鄒族獵人暨傳統文化保留者安孝明則扮演「水獺靈」,在過去,曾文溪曾有水獺的行蹤,鄒族人稱他們為「snoo」,鄒族人到溪流捕魚稱為「sonooknoko」,意思就是模仿水獺的意思。鄒族人和水獺和平生活數千年,卻在近50年的開發,人類自私毫無保留奪走水獺的生活領域,直接消滅了水獺族。 參與的專家學者有扮演蝦虎、爬岩鰍、黑鳶、茄苳、甚至是石頭、土壤、溪水、攔砂壩、外來種銀膠菊,甚至是溪神,分別依照他們的角色說明他們與曾文溪的連結,以及他們的哀愁與無奈。 #猜猜本會秘書長選了什麼作為代表? 答案是:「#赤裸的人類」。來自臺北經不起連日高溫的脫去衣裳的人類,說好要選擇非人作為萬物議會,但秘書長表示,有一本書書名就叫做「#忘記自己是動物的人類」所以,秘書長代表部分想和萬物重修舊好建立連結的人類。但他失去與萬物溝通的能力,許多生命和族群也已經消滅殆盡。 夜晚,舞者周書毅在福山壩及曾文溪岸進行投影的舞蹈演出,一襲紅衫,在這敏感的月份,對觀眾而言,有種不言而喻的威脅,當他表演的身影投影在福山壩被曾文溪切開來的壩體上時,彷彿壩的靈魂走出囚禁的岩塊,掙扎痛苦、舞者在黑暗中僅憑一盞微微的燈光,走過竹棧橋,在大石塊裡,瘋狂地奔跑和舞蹈,直到消耗殆盡,躺在石堆裡結束第一階段演出。第二段則是陳伯義、陳宣名及黃瑞民的投影藝術,在壩體上呈現曾文溪的風景以及象徵生命的元素在被切開的壩體上發展到消逝。 我們都不斷談到「消逝」。面對曾文水庫淤積以及對整個曾文溪的生態系的衝擊,上游年年不斷重覆水土保持工程,但只要一場梅雨或颱風,這些堆砌的石塊不堪一擊成為臺灣有名的「永續工程」,攔砂壩,淤滿後便被河水切割,不僅福山壩被切出一道工整的出口,其他上游壩體幾乎體無完膚,甚至壩體被土石流掩埋,人類又在掩埋的壩體上將繼續興建壩體,目的只有避免「曾文水庫」太快淤積。 氣候變遷的氣候異常,會帶給曾文溪什麼樣的衝擊?#人類一直都想要河溪乖乖地照著堤防既定路線行進,但山、河、水、土、石的力量又豈是人類所能控制?人類到底要繼續與水爭地?還是學習還地於水,建立於水共存的生活型態,並且重新思考其他分散式蓄水的想像,讓河溪能恢復應有的健康?河溪不只是水資源,他是許多生命的載體和生命空間,我們還有多少時間,為我們下一代解決無窮無盡的河溪問題? 或許,這才是整個大地藝術季想傳達的意義。 假如,曾文溪可以由鄒族人民代表控訴人類,你覺得,我們該如何審理這樣的案件?該如何還給曾文溪原有的豐富生態系? 永續發展目標(SDGs)。本會參考廖桂賢教授在她的著作對於「永續」的描述,「永續」,其實不是達到一種理想的衡平狀態,而是在自然不斷地變動中,人類持續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而非最終結果。世界不是恆久不變,更應該說,世界萬物是以「變」為原則,我們就是在持續地進行適應的過程。
回到「永續城市」 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我們對永續城市的願景想像至少是: #核心價值:生態、經濟、公平(資源公平合理分配)以及適居性 #核心目的:以整體人體福祉以及地球生態永續 #膽大包天的目標:城市的發展作為自然生態服務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系統之一。 至於生動地描繪呢?就由各位來想像吧! 詳細全文:https://bit.ly/3NqiExF #永續城市 #環境法律人協會 #SDGs #基業長青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環境法律人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2019年《工廠管理輔導法》(以下簡稱《工輔法》)修法時,行政院長蘇貞昌與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共同定出農地違章工廠治理的三不原則:「不准新設、不得污染、不得危及公安」。三不原則仍言猶在耳,立委林岱樺卻在3月25日質詢經濟部長王美花時,聲稱中高污染農地違章工廠,如果符合環保、消防、工安,也應該要予以納管,並稱現有的51+2項的非屬低污染認定基準「落後」,需要檢討放寬。全然不顧《工輔法》規定:中高污染應轉型、關廠或遷廠,否則應依法斷水斷電。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上週發布「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核威脅」聲明,譴責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戰爭中引發核汙染的巨大風險與危機,廣邀台灣公民團體連署,至今已經超過五十個團體踴躍加入連署,廢核平台於311福島核災前夕召開記者會,邀請台灣參與連署的民間團體一起出席,聲援烏克蘭,並呼籲核災給世人留下的災難至今仍在,不該再讓歷史重演,且更不該因人類的戰爭與衝突行為導致災難再度發生。 新聞聯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