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宗志 環境法律人協會志工
自從去年參與EJA的淡海新市鎮二期開發案讀書會之後,開始對於淡海這個地方有了一些想像,環評書初稿當中讀到的埤塘、石滬、老樹,毅立數百年的古厝、八庄大道公輪祀信仰,這些生態與人文地景記述了這片土地的過去與現在,為在地居民數十代以來的經濟、社會、文化活動留下了見證。在經商發展快速的台灣北部,這一切是如此的得來不易,但隨著政府在此地推動開發計畫的腳步漸急,這一切又是如此的稍縱即逝,好像只要一鬆懈了,我們就會永遠的失去這裡的人、事、物。

於此,這次接下了雜草故事工作坊的攝影工作,在周末和EJA團隊一起來到了下圭柔山這個地方。在沿途中,看著車窗外的風景,感覺是相當強烈的,可以看到如同文本當中的山野、埤塘,卻也在途經淡海一期時能夠看到夾著道路兩旁所蓋起的一棟棟住宅建案,淡水愛鄉協會的蔡瀛老師提到,這區的住宅夜晚點燈率只有三成,再往遠方看,則還有無數蓋到一半的工事。
在車上,對於這一棟棟巨大且漫無邊際擴張的豪宅量體感到驚訝與困惑,也開始思索,當年我們將一幢幢的民房推平,砍倒樹木並填平了埤塘,如今換得了這一棟棟沒有人住的房子,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當年政府在淡海一期信誓旦旦的開發計畫,預期收益華美的數字,專家審慎的調查背書,如今回頭來看都變得好廉價,總覺得這樣的犧牲,真的好不值得。
在工作坊當中,聽著蔡瀛老師介紹著下圭柔山地名的由來,描述居民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耕種、做社造、傳承技藝活動、向政府陳抗的故事,深刻的感受到此時我們在淡海所還能擁有的一切地景與人文,都是經過許許多多人們的努力才能走到這步。
在車上,對於這一棟棟巨大且漫無邊際擴張的豪宅量體感到驚訝與困惑,也開始思索,當年我們將一幢幢的民房推平,砍倒樹木並填平了埤塘,如今換得了這一棟棟沒有人住的房子,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當年政府在淡海一期信誓旦旦的開發計畫,預期收益華美的數字,專家審慎的調查背書,如今回頭來看都變得好廉價,總覺得這樣的犧牲,真的好不值得。
在工作坊當中,聽著蔡瀛老師介紹著下圭柔山地名的由來,描述居民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耕種、做社造、傳承技藝活動、向政府陳抗的故事,深刻的感受到此時我們在淡海所還能擁有的一切地景與人文,都是經過許許多多人們的努力才能走到這步。

我想就如同當天雜草稍慢的負責人林芝宇所表述的,她在以每款雜草做茶時,想的並不只是完成品的甘味或苦味,而是雜草所生長的這塊土地上的人群與故事,美麗與哀愁。我們在看待一片土地的價值時,也不該只看見成本與收益,唯有將自己置入到那片土地的情境當中,理解每片地景的細節與背後成因,感受人群網絡的連結與共同意識,我們才有辦法品嘗到這片土地的千滋百味與最真實的價值。看著工作坊的朋友們在草中央認真的聆聽芝宇介紹一株株花草的名稱與特性,再遠些則是幾頭帶著幼犢閒坐於草間的黃牛,這一刻的下圭柔山,有著淡海最有味道的美好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