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法律人協會EJA
  • 首頁
  • 我們的工作
    • 校園紮根
    • 居民培力
    • 環境訴訟
    • 法規修法 >
      • 毒性化學物質暨資訊公開小組
      • 環評法研究小組
      • 國土計畫
    • 教育出版 >
      • 歷年期刊
    • 律師培訓課程 >
      • 環境律師培訓課程
      • 反迫遷律師培訓課程
  • 環境案件
    • 氣候訴訟
    • 交通政策 >
      • 淡北道路開發案
      • 桃園航空城
      • 台南西港不當開闢外環道
    • 工業開發案 >
      • 中科三期
      • 台益豐環境影響評估案
      • 高雄新園農場震南案
      • 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福鑫農具案
    • 企業社會責任 >
      • 越南台塑河靜鋼鐵廠案
    • 能源政策 >
      • 核電除役 >
        • 核能一廠除役計畫 >
          • 反核廢公投理由書
        • 核能二廠除役計畫 >
          • 核能二廠範疇界定會議民間聲明
        • 核能三廠除役計畫
        • 非核家園
      • 離岸風力發電計畫
      • 苑裡風車刑事辯護案
      • 彰化台電案
    • 其他開發案件 >
      • 新北市新店區灣潭自辦市地重劃案
    • 申請法律扶助
  • 活動訊息
    • 環境講座
    • 環境大小事 >
      • 聽證制度
    • 年度研討會 >
      • 2016年 >
        • 桃園航空城徵收聽證程序研討會
        • 我國聽證制度的檢討及改進:以土地議題及公共工程為例
      • 2017年 >
        • 環評制度改革論壇
        • 藻礁論壇
      • 2018年 >
        • 回歸徵收法理:區段徵收三十年的人權反省
      • 2019年 >
        • 能源轉型與氣候調適:再生能源制度落實與公民溝通
        • 行政訴訟法都市計畫專章的挑戰與未來
      • 2021年 >
        • 能源轉型法學研討會:走向常規化制度,漁電共生環社檢核的下一步?
    • 募款音樂會 >
      • 2021年共好募款音樂會
      • 方舟:同舟共濟EJA募款音樂劇
    • 加入志工 >
      • 志工培訓
      • 加入長期志工
      • 活動志工
      • 法庭觀察志工
    • 加入會員
    • 訂閱電子報
  • 關於我們
    • 組織團隊
    • 工作報告
    • 捐款徵信
    • 徵才訊息
    • 聯絡我們
  • 贊助我們

【聯合聲明】核二除役,勿做半套;核廢處置,迫在眉睫 民間聲明

3/14/2023

0 評論

 
圖片
核能二廠的運轉執照於今日(3月14日)到期,台灣僅存一座核能三廠仍在運轉,向非核家園再邁進一步,台灣應務實面對即將在2025年迎來非核家園的事實,積極實踐零核無碳的轉型路徑。

深入瞭解
0 評論

假如曾文溪擁有控訴人類的權利......

8/1/2022

0 評論

 
圖片
上週末本會秘書長參與由 臺南藝術大學龔卓軍教授以及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秘書長楊志彬,籌備三年所舉辦的《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 》,其中在曾文溪上游福山壩,所召開的「萬物議會」,#每位與會者都必須扮演與曾文溪有關的非人類。

當地鄒族特富野大社頭目汪義福扮演「鰻魚」,控訴人類為了取水,興建曾文水庫和一座又一座的攔砂壩,讓他們無法前往大海孕育下一代。

鄒族獵人暨傳統文化保留者安孝明則扮演「水獺靈」,在過去,曾文溪曾有水獺的行蹤,鄒族人稱他們為「snoo」,鄒族人到溪流捕魚稱為「sonooknoko」,意思就是模仿水獺的意思。鄒族人和水獺和平生活數千年,卻在近50年的開發,人類自私毫無保留奪走水獺的生活領域,直接消滅了水獺族。

參與的專家學者有扮演蝦虎、爬岩鰍、黑鳶、茄苳、甚至是石頭、土壤、溪水、攔砂壩、外來種銀膠菊,甚至是溪神,分別依照他們的角色說明他們與曾文溪的連結,以及他們的哀愁與無奈。

#猜猜本會秘書長選了什麼作為代表?

答案是:「#赤裸的人類」。來自臺北經不起連日高溫的脫去衣裳的人類,說好要選擇非人作為萬物議會,但秘書長表示,有一本書書名就叫做「#忘記自己是動物的人類」所以,秘書長代表部分想和萬物重修舊好建立連結的人類。但他失去與萬物溝通的能力,許多生命和族群也已經消滅殆盡。

夜晚,舞者周書毅在福山壩及曾文溪岸進行投影的舞蹈演出,一襲紅衫,在這敏感的月份,對觀眾而言,有種不言而喻的威脅,當他表演的身影投影在福山壩被曾文溪切開來的壩體上時,彷彿壩的靈魂走出囚禁的岩塊,掙扎痛苦、舞者在黑暗中僅憑一盞微微的燈光,走過竹棧橋,在大石塊裡,瘋狂地奔跑和舞蹈,直到消耗殆盡,躺在石堆裡結束第一階段演出。第二段則是陳伯義、陳宣名及黃瑞民的投影藝術,在壩體上呈現曾文溪的風景以及象徵生命的元素在被切開的壩體上發展到消逝。

我們都不斷談到「消逝」。面對曾文水庫淤積以及對整個曾文溪的生態系的衝擊,上游年年不斷重覆水土保持工程,但只要一場梅雨或颱風,這些堆砌的石塊不堪一擊成為臺灣有名的「永續工程」,攔砂壩,淤滿後便被河水切割,不僅福山壩被切出一道工整的出口,其他上游壩體幾乎體無完膚,甚至壩體被土石流掩埋,人類又在掩埋的壩體上將繼續興建壩體,目的只有避免「曾文水庫」太快淤積。

氣候變遷的氣候異常,會帶給曾文溪什麼樣的衝擊?#人類一直都想要河溪乖乖地照著堤防既定路線行進,但山、河、水、土、石的力量又豈是人類所能控制?人類到底要繼續與水爭地?還是學習還地於水,建立於水共存的生活型態,並且重新思考其他分散式蓄水的想像,讓河溪能恢復應有的健康?河溪不只是水資源,他是許多生命的載體和生命空間,我們還有多少時間,為我們下一代解決無窮無盡的河溪問題?

或許,這才是整個大地藝術季想傳達的意義。

假如,曾文溪可以由鄒族人民代表控訴人類,你覺得,我們該如何審理這樣的案件?該如何還給曾文溪原有的豐富生態系?
0 評論

永續城市願景公聽會—環境法律⼈協會書⾯意⾒

6/6/2022

0 評論

 
圖片
上週, 環境法律人協會參與由民眾黨主辦的「永續城市願景公聽會」,並針對「永續城市願景」提出看法和意見!

既然是談「願景」?什麼是「願景」?
我們參考《基業長青》暢銷作家Jim Collins的概念,願景包括恆久不變的核心價值及目的,以及可以調整可變「20年或30年後膽大包天的目標」以及「生動地描繪」。

那麼什麼又是「永續」呢?
除了我們常聽到的「永續發展」的定義係指做到「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之發展。」或者,聯合國提出的17項
永續發展目標(SDGs)。本會參考廖桂賢教授在她的著作對於「永續」的描述,「永續」,其實不是達到一種理想的衡平狀態,而是在自然不斷地變動中,人類持續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而非最終結果。世界不是恆久不變,更應該說,世界萬物是以「變」為原則,我們就是在持續地進行適應的過程。

回到「永續城市」
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1. 氣候災害已在所難免,城市治理必須以「調適」先於「減緩」。
  2. 城市規劃必須納入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進行利益衡量,甚至賦予參與者決策權。
  3. 以自然生態服務及恢復生物多樣性的方式,納入城市規劃的思維,這樣的思維不在於創造多少綠地,而是恢復更多的土地、海洋、河川、山林、草原、雨林等自然野生棲地。
  4. 從「風險評估」到「風險管理」,貫穿整個風險治理的重要核心在於「風險溝通」,確保利害關係人在整個過程的公開、透明以及充分地包容性溝通。提升人民的風險意識及因應能力。
  5.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為敵,免不了就是與自己為敵。
  6. 在貧窮、脆弱族群或少數族群的權利上,必須公平保障其發言及參與決策的權利,以及確保他們因應災害的能力,更進一步確保資源公平合理分配。尊重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及智慧,理解他們尊重土地萬物共生關係的觀念。

我們對永續城市的願景想像至少是:
#核心價值:生態、經濟、公平(資源公平合理分配)以及適居性
#核心目的:以整體人體福祉以及地球生態永續
#膽大包天的目標:城市的發展作為自然生態服務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系統之一。
至於生動地描繪呢?就由各位來想像吧!
​
詳細全文:https://bit.ly/3NqiExF

#永續城市 #環境法律人協會 #SDGs #基業長青
0 評論

【聯合聲明】民進黨立委林岱樺護航中高污農地違章 蘇院長、民進黨是否還堅持三不原則

3/31/2022

0 評論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環境法律人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019年《工廠管理輔導法》(以下簡稱《工輔法》)修法時,行政院長蘇貞昌與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共同定出農地違章工廠治理的三不原則:「不准新設、不得污染、不得危及公安」。三不原則仍言猶在耳,立委林岱樺卻在3月25日質詢經濟部長王美花時,聲稱中高污染農地違章工廠,如果符合環保、消防、工安,也應該要予以納管,並稱現有的51+2項的非屬低污染認定基準「落後」,需要檢討放寬。全然不顧《工輔法》規定:中高污染應轉型、關廠或遷廠,否則應依法斷水斷電。

林立委既不理會執政黨的執政方向,更不顧《工輔法》立法精神。一意孤行只想為不符合納管資格的中高污染工廠護航、解套。

保障全國糧食安全,中高污染認定不得放寬

2010年政府為規管農地違章工廠,對工廠進行分流治理:低污染工廠得申請臨時工廠登記,中高污染工廠則要輔導進入工業區。2011年時,經濟部就已經為中高污染工廠開過巧門,讓他們只要取得環保許可就可以申請臨時工廠登記。而中高污染的認定標準是依經濟部與環保署共同匡列51+2項的非屬低污染認定基準,易造成空污與水污的產業,包含電鍍、染整、皮革、紙漿、橡膠⋯⋯等。這些中高污產業坐落在農業區,且會產生大量含有重金屬的空污、廢水,一旦廢水流入農田,將使土壤受鎘、銅、鎳、鉻等多種重金屬有毒物質污染,侵害農業生產環境,嚴重威脅台灣糧食安全。

身為立委林岱樺不僅不顧中央治理原則與共識,還帶頭違法,指稱這些污染都不是問題,只要工廠有做好空污、水污防治就應予以納管,這個說法十分荒謬。農地基於環境保護與安全考量不宜設立工廠,更何況是中高污染工廠,且農地違章工廠不比在工業區的廠房,可以有規模且系統性的處理空污、水污與廢棄物,這些違章工廠很多是緊連農地、或僅隔一條小水溝就是糧食生產區,易造成嚴重的居安、食安危機。

配備該有的污染防治設備本來就是廠商應負的責任,但即便配備完善的防治設備,我們還是看到在雲林農地上的中高污染冠林砂石廠,傾倒事業廢水到旁邊的石牛溪中,工廠內頻頻傳出惡臭,附近居民苦不勘言,多次向縣政府舉報陳情,經環保局查處違規高達11次,開罰超過82萬元。

又如中高污染工廠卻已申請臨時登記工廠的沅泰工業、儀彰企業,取得完環保許可後,仍繞流偷排有毒廢水,造成嚴重污染。今天林立委卻對過往的教訓視而不見,執意要為中高污染工廠再開後門,把更多污染未爆彈留在農地上。

另外,我們也看到彰化埔心的仲誼科技鑄造廠,天天排出焚燒保麗龍的惡臭廢氣,迫使附近居民組自救會,居民被迫全天候緊閉門窗,在工廠排放廢氣時得開車遠離,這些就是林岱樺立委說的模範生嗎?


蘇院長落實三不原則 為農地止血

過去政府立法從寬,早在2011年就放寬資格,讓農地中高污染違章工廠得以申請臨時工廠登記,取得暫時合法身份。在2020年,經濟部也公布〈非屬低污的處理方式與期限〉,要求未登記的中高污染工廠需在2021年3月20日前辦理轉型、遷廠或關廠,十年來,政府修法、多次輔導,要求農地中高污染違章工廠轉型、遷廠。2021年經濟部、環保署與地方政府亦花了一整年時間查處中高污染工廠。

林岱樺立委漠視政府多年來修法、輔導中高污染工廠,背離執政黨「三不原則」。拖到2022年,既有低污染工廠納管截止了,才來吵、才來大擺官威,不僅帶頭違法、護航中高污違章工廠,更是一巴掌打在已經付出遷廠、轉型成本的守法工廠臉上。

中高污染產業遷去工業區才是產業發展正常化、提升國際競爭力、環境永續的長遠之計,原先立意良好的治理原則與共識,卻被林立委惡意解讀是限制產業發展,簡直是歪曲事實。

民間團體聯合嚴正呼籲蘇院長、執政黨落實三不原則,經濟部守住底線,中高污染認定標準一項都不准放寬。並依法對未納管工廠落實斷水斷電,為農地止血,捍衛糧食安全。

0 評論

【記者會】311福島核災前夕  台灣民間團體共同連署呼籲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核污染威脅

3/11/2022

0 評論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上週發布「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核威脅」聲明,譴責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戰爭中引發核汙染的巨大風險與危機,廣邀台灣公民團體連署,至今已經超過五十個團體踴躍加入連署,廢核平台於311福島核災前夕召開記者會,邀請台灣參與連署的民間團體一起出席,聲援烏克蘭,並呼籲核災給世人留下的災難至今仍在,不該再讓歷史重演,且更不該因人類的戰爭與衝突行為導致災難再度發生。

核能與放射性廢棄物本就具有危險性,因武裝衝突讓危險更為增加,日前車諾比核災場址遭到俄羅斯佔領後至今失聯,已經引發全球對於輻射污染擴散的憂慮,核電廠若因為遭受攻擊而發生核子事故,在戰爭中將更可能無法控制損害,災情可能遠超過車諾比與福島核災,不只有烏克蘭國土,相鄰的歐洲各國與俄羅斯土地都將受到污染。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這是歷史上首次在如此依賴核電使用的國境內發生戰爭,而且核電廠與核災污染區竟成為軍事攻擊目標,無論是意外或是蓄意攻擊,核電廠與核燃料冷卻池的設計都無法應付戰爭狀態,更不該承受飛彈轟炸和砲火衝擊,將可能引發各種不可控的意外與毀滅性災難,輻射污染不分國界,也不分敵我,若引發全球擔憂的大規模核污染事件,環境生態與人類健康將遭受巨大損失,核汙染的後遺症延續數個世代都無法結束。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吳心萍主任表示,2011年3月11日這一天,日本發生了令人心痛的天災,也導致了繼1986年車諾比核災後,第二起最嚴重7級核子事故,更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在同一座核電廠中,有超過一個反應爐發生核災。10年過後,仍有4萬人在外避難,特別是許多福島的媽媽們,擔心影響小孩的健康,不得已下,只能搬移到東京等地生活,即使被經濟壓得喘不過氣,無法回鄉。時至今日,日本也還要面對核污水處理的問題,可以說核災的影響,到今天都還在。若說福島遇到了天災,那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佔領核電廠,就是人禍。3月4日俄羅斯佔領了歐洲最大核電廠扎波羅熱(Zaporozhye),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Kuleba)曾發布聲明:若是因為戰爭導致事故,將造成比車諾比事故嚴重10倍的災難。就算目前很幸運地沒有發生核事故,但不代表核電廠區域內發生戰爭,就沒有核災的風險。更不能說明,核電用電量占比為51%的烏克蘭,以及鄰近國家,不用擔心因戰爭而引發核災風險。我們也看到天災或人禍時,核電這類的集中式發電所隱藏的風險,恐懼並不是無知,而是出於對生命的重視。希望透過這些事件,台灣可以看到能源系統分散風險的重要性,比如增加儲能系統、發展智慧電網,盡可能促進能源的多元性,才能增加我們面對各種衝擊的應變能力。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表示,無論是俄羅斯攻擊、佔領烏克蘭的核電廠,或是日本福島核災,在在都驗證了核電在戰爭、天災中是如此的脆弱、危險。這當中,使用過的燃料棒,這些高階核廢料,更是讓人擔心害怕的未爆彈!目前台灣三座核電廠,有著五倍甚至十倍於福島電廠的用過燃料棒,這些高階核廢料,目前仍然放在水池裡,無處可去;核一、核二廠已經開始陸續除役,但是我們連如何處置這些高階核廢料的條例都沒有,更不要說如何處理、如何選址了。核電廠除役期程預定是25年,如果我們現在還不開始全民參與這些高階核廢的處置討論,政府不更積極地與民眾說明溝通,很可能25年核電廠的設備拆完了,但高階核廢料還在原地。我們祈求台灣能夠永遠能遠離戰爭,不要有無法承擔的天災意外。但高階核廢一日不處理,我們就不可能高枕無憂。核四廠也是一樣的問題,政府應該清楚的告訴國人核四拆除的未來計畫是甚麼?應該公開坦誠地與當地民眾溝通、描繪說明有擔當的政府對於因應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決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過去大家都認為就算發生戰爭,也不會冒險攻擊核電廠。但從俄羅攻佔烏克蘭的扎波羅熱及車諾比核電廠,證明戰爭時,核電廠可能被敵軍挾持。除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核污染與核武威脅外,也要呼籲政府應積極提出核四拆廠、轉型方案。核一廠和核二廠1號機已進入除役階段;目前大修停機中的核二廠2號機,也即將在明年三月除役;核三廠兩部機組則將陸續在2024年7月及2025年5月執照到期,政府應積極提出核廢處理政策及法案。

台灣公民陣線執行委員蔡中岳表示,雖然國際機構尚未偵測到核外洩的事實,但歐洲民眾的恐慌早已發生。在普亭宣布不排除使用核武,並搶占核電廠後,歐盟各國都紛紛出現民眾搶購碘片的現象,比利時、荷蘭、芬蘭等國一些藥局斷貨,鄰近烏克蘭的保加利亞,甚至六天買到過去一整年的量。核災在日本福島的經驗,讓我們理解輻射造成的實質危害與風評被害,俄國入侵的戰爭讓人再看到核威脅的恐懼遍及人類生活,台灣雖然逐步邁入非核家園,但核廢料仍然存在,妥善處置核廢,將是台灣減低核風險的重要工程,更要積極面對。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認為,俄羅斯軍方攻擊核電廠已經不是戰爭範圍的事務,核污染、核災對全人類都可以說是一場浩劫,這是為什麼台灣長期關注核電議題的團體今天要站出來。台權會在戰爭爆發後,就發動譴責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的連署,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200個團體,超過4500位台灣公民連署。現在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在莫斯科駐台辦事處,都會有在台烏克蘭人和所有願意跟烏克蘭人站在一起的人去聲援。這週日3月13日下午一點在大安森林公園,也會展開一場聲援烏克蘭、譴責俄羅斯侵略戰爭的遊行,誠摯邀請所有認為俄羅斯侵略戰爭是不義的人,在禮拜天站出來,跟烏克蘭人站在一起。

如今戰爭越趨激烈,俄羅斯總統普丁宣佈將莫斯科的核武部署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以回應國際間的各種制裁以及對烏克蘭的援助,在戰爭高度緊張的時期,提出核武威脅的任何一方,都屬於非常危險與不負責任的舉動,台灣身為地球村的一員,呼籲所有擁有核武的國家,都應自制並避免使用大規模的殺傷性核武器,停止戰爭,也不應以核子武器、核能設施為要脅手段,讓這一代、下一代都有享受生命、免於恐懼的權利。

台灣民間團體共同呼籲,並將同步發佈英文聲明對國際發聲:
1.俄羅斯應停止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且應立即停止攻擊核電廠及相關核廢料儲存設施,並避免一切在核電廠周圍的武裝衝突。
2.譴責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戰爭中引發核汙染的巨大風險與危機。
3.呼籲俄羅斯以及擁有核武的國家應自制並停止核武威脅。


新聞聯絡人: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崔愫欣 0939121981

「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核威脅」聲明 
連署頁面:https://pse.is/42gyvs
連署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社團法人台灣環境教育協會、看守台灣協會、社團法人亞洲公共文化協會、社團法人新北市愛鄉協會、林口社區大學、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臺灣東突厥斯坦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環境法律人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島國前進、監所關注小組、有限責任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社團法人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台灣城鄉公民培力協會、高雄市人民團體聘僱人員職業工會、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雲林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社區營造學會、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社團法人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基進黨、台南新芽、綠黨、蘆荻社區大學、財團法人宜蘭人文基金會、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社團法人亞洲公共文化協會、西藏台灣人權連線、高雄第一社區大學、臺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台灣公民陣線、台北市心悅成福文化協會、化作春泥更護花青年行動聯盟、新北市板橋社區大學、創新民主中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台灣永社.......持續增加中。

0 評論

【記者會】航空城土地徵收第一庭 廢除區徵 聲請釋憲

12/21/2021

0 評論

 

今天(12/21)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開庭審理航空城機場園區的土地徵收案,包括竹圍街、海山路、自強社區及漁港路兩側聚落10餘位被徵收戶,委任律師訴請法院撤銷徵收處分;律師團亦已於起訴時請求法院停止訴訟、聲請釋憲,希望盡早廢除「區段徵收」惡法。


桃園航空城是全台最大的區段徵收案,因機場興建第三跑道,並擬定4500多公頃的都市計畫,交通部與桃園市政府合併徵收3100多公頃。第一期徵收面積達2599公頃,計畫之初便造成社會強烈反彈,在經過多年的爭議後,第三跑道環評訴訟已於10月底進行第一次準備庭。「土地徵收」也因區段徵收有高度違憲疑慮,而備受矚目。


案件爭議多年,居民已陸續啟動法律救濟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徐孟平說明,近日不難從地方新聞看到關於航空城動工的消息,但我們必須在此強調,航空城的爭議決不會因為交通部、桃園市政府將程序走完就結束,自2009年開始,隨著本案行政處分陸續作成,居民也將窮盡救濟管道,保護家園、拒絕不當徵收惡法。本案目前衍生3大類型行政訴訟:環境影響評估、土地徵收、都市計畫,除了今日的機場園區土地徵收外,機場第三跑道環評已於今年10月進入法院審理,都市計畫訴訟預計也於明年1月底提出,希望社會大眾持續關注,本案在各項訴訟上皆具指標意義。(本案大事記可參附件一)

區徵爭議大,懇請法院裁定停止訴訟、聲請釋憲

航空城土地徵收律師團熊依翎律師表示,「區段徵收」制度持續在台灣各地引起爭議,因區段徵收對於人民財產權跟居住自由是完全剝奪,且具有移轉人民財產權予其他私人的非公用性質,並不具備「極重要的公益目的」,而我國抵價地式區徵容許主管機關為土地開發的目的,徵收公共設施用地及公益事業所必須者以外的土地,供作籌集開發建設經費的使用,已嚴重違反比例原則外,更將不特定多數人為受益者的公共建設成本,強迫特定的被徵收戶承擔,而嚴重違反公平負擔等,區段徵收制度顯與憲法第7條所保障平等權、第15條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以及第23條比例原則明顯有違,在航空城開發案中更能凸顯上述的種種問題,僅僅為了興建機場第三跑道,卻連帶徵收2599公頃的私人土地,其面積之大、查估作業之繁複,更迫使民航局及桃園市政府將土地與地上物分開徵收,也嚴重侵害土地所有權人請求補償的權利。期待法院可裁定停止訴訟,為爭論已久的區段徵收制度聲請釋憲,讓違憲的區段徵收制度能夠被廢止,使各地受區徵所擾的居民能盡早回歸原本平靜的生活。

居民代表表述心聲:力抗不義徵收,反對到底 

漁港路原告居民代表呂學信說,他們社區位在漁港路兩側,多年來皆不在航空城計畫範圍內,卻在鄰近地區居民北上陳情想納入徵收後,在最後一刻遭強行納入。呂學信質疑,多年來的航空城開發,機場第三跑道的位置、機場相關設施設置都無改變,因此早期評估無需使用他們的土地,後來卻僅因別人私利而遭徵收,完全不合理。呂學信重申,他居住的漁港路雜貨店,是接手父親的經營,將持續保護家園,拒絕被被徵收。

自強社區原告居民代表吳明哲表示,自強街位在機場口,居民從航空城計畫開始就反對徵收計畫,也很早就組織、各地陳情。在都市計畫832審定版中,該區域多為住一剔除區及住三的住宅區。爾後,2016年在鄭文燦市長承諾「全區聽證」下,由交通部舉辦機場園區聽證,及2018年再由內政部針對爭議極大的「宏竹里、兩河流域」做行政聽證,而在這過程中,內政部都委會也曾多次審議航空城都市計畫,都未曾變更自強街的使用分區。但該區域卻在都市計畫919審定版時(2019),在居民不知情的狀況下大量變更成產專區,因而被強行納入徵收,踐踏民眾持續在當地生活的權利,市府後來為了安撫居民,也曾在去年告訴居民「要徵收的被徵收,不願被徵收就剔除」,想不到最後承諾跳票,居民將反抗徵收到底。

附近地區的被徵收戶陳正宗也到場聲援,陳正宗的住宅與土地位在埔心,自從航空城的計畫宣布以來,就不斷奔走抗議,無奈最後還是被徵收。陳正宗說,自從聽說要徵收,晚上休息兩眼閉著,眼淚泛淚枕巾難乾夜難眠。而政府官員的教育程度多在大學以上,甚至有碩士教授的程度,到底要怎麼做才能給人民過好日子,是很清楚的。區段徵收是是極權的政策,超越民主的境線,完全不顧農民生存。語畢,陳正宗舉起他在住家附近搜集到的房屋傳單,說明附近房屋高達兩千多萬,根本不是農民領到的土地補償金買得起的。陳正宗最後重申,希望房屋土地能不被徵收,好好得過退休生活。


廢除區段徵收,保障基本權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余宜家補充,航空城都市計畫範圍反反覆覆,在第三跑道等公共設施開發方式、區位無調整的情況下,部分徵收區曾剔除徵收又再度納入範圍,顯示很多區域根本欠缺徵收必要性。區段徵收不僅在法理上有高度違憲的疑慮,同時也會造成嚴重的社會不平等的後果:徵收前大資本就在區徵範圍內進行土地兼併,徵收後的配地規則完全向大產權者傾斜,因此將造成「大產權者更大,小產權者及無產權者捲鋪蓋走人」的土地再集中化;因此這也違反兩公約對於迫遷情況的規範:「國家應確保搬遷只發生在例外情況下...且唯一目的是為了促進普遍的福祉,特別是為了提升處境不利者的人權」。近年來,以區段徵收作為取得土地手段的開發案越來越多,在各地製造的爭議不斷,希望內政部能廢除區段徵收制度,並希望法院能裁定停止訴訟,聲請釋憲,避免區段徵收制度侵害更多人的基本權。

圖片
附件一、航空城大事記摘要

​新聞聯絡人: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 徐孟平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 余宜家


航空城訴訟協力團體:航空城反迫遷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環境法律人協會
0 評論

【記者會】淨零競逐已起跑,台灣加速上跑道

10/21/2021

0 評論

 
2021年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關鍵時刻,聯合國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2日於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辦眾所囑目的COP26氣候峰會,預計仍將有百位國家領袖出席。蔡英文總統於於今年度國慶演說中,也再次宣示臺灣同樣以2050淨零排放為目標,並強調氣候變遷,不僅攸關環境永續,也影響臺灣經濟競爭力。雖有此承諾,但檢視當前政策,仍有諸多不足之處。關心氣候政策以及即將參與COP26的十個民間團體,今日聯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提出三大訴求,包括:
  • 行政院於十月底提出修法草案,草案中應涵蓋民間團體所提出的「氣候治理機制」、「具有誘因的碳費規劃」、「完備效能標準與減量計畫書等政策工具」、「公民訴訟條款」等重要建議方向。
  • 儘速公布具有明確政策里程碑的淨零排放路徑圖,並擴大社會溝通,納入更多利害關係人參與討論。
  • 增加氣候相關預算,儘速改革不利減碳的化石燃料補貼機制。

深入瞭解
0 評論

【記者會】公民團體駁斥內政部暨要求立即廢除區段徵收制度

10/13/2021

0 評論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及內政部日前於其發言與新聞發佈中,皆稱區段徵收和一般徵收本質不同,是一種合作開發模式,因此不屬於土地徵收;渠等並宣稱,經統計目前區段徵收地區地主選擇領回抵價地比例高達95%以上,顯見此制度獲得多數民眾的支持與認同云云。對於上述言論,吾等甚感驚訝也難以苟同,真想不到在苗栗大埔事件發生已10餘年後的今日,民進黨執政的內政部竟然還發表此謬論,刻意誤導「區段徵收是強制剝奪人民財產權的手段」此等基本憲政課題,吾等公民團體不僅深感遺憾外,也不得不挺身而出,須嚴正予以駁斥。

深入瞭解
0 評論

【記者會】司改國是會議四週年

8/20/2021

0 評論

 
圖片

司改國是會議結束至今已滿四周年,民間監督落實司改國是會議決議聯盟於110年8月10日召開記者會,呼籲司改國是會議決議應予以落實。而環保署於隔日針對該記者會提出「持續落實污染者責任原則、維護環境及民眾權益」新聞稿,對此,環境法律人協會再次針對司改國是會議之環境法制議題進行說明:


深入瞭解
0 評論

中高污農地違章工廠通通掰掰

3/23/2021

0 評論

 

​經濟部公開工廠資訊,不可重演污染歷史

​依據《工廠管理輔導法》(以下簡稱工輔法),今年3月20後,經濟部將針對未申請輔導轉型、關廠的中高污未登記農地工廠,進行斷水斷電與拆除。經濟部2019年花了7,000萬清查全台違章工廠報告指出,全台有4.5萬家農地違章工廠,約1,153家為中高污染工廠。民間團體認為數量不只如此,呼籲經濟部4月底前公布這1,153家中高污染名單,而其餘4.4萬家農地違章工廠,9月前比對財政部稅籍、環保署污染違規裁罰記錄,勾稽出蓄意以低污隱瞞中高污染工廠,公布其名單並立即斷水斷電,為台灣農地流失止血。
​

深入瞭解
0 評論
<<上一步
    現在位置:首頁>活動訊息>環境大小事

    環境大小事

    我們關心每個發生在島嶼上的環境運動,我們渴望能在這個世代看見台灣未來的模樣,請一起來關心環境大小事。

    文章發布日期

    八月 2022
    六月 2022
    三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月 2021
    八月 2021
    三月 2021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七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二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十二月 2015

    類別

    全部
    六輕
    台塑
    國土計畫相關
    新聞稿
    毒管法
    民法
    減碳
    知本光電
    遊行活動
    遊行活動
    違章工廠
    都市計畫法

    訂閱電子報
網站地圖

我們的工作
​律師培訓
法規修法
居民培力
校園紮根
教育出版
環境訴訟
環境案件
交通政策
工業開發案
企業社會責任
能源政策
其他開發案件
申請法律扶助
活動訊息
環境講座
年度研討會
環境大小事
加入志工
加入會員
關於我們
緣起
組織團隊
捐款徵信
工作報告
聯絡我們


贊助我們
You can Hel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