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法律人協會EJA
  • 首頁
  • 我們的工作
    • 校園紮根
    • 居民培力
    • 環境訴訟
    • 法規修法 >
      • 毒性化學物質暨資訊公開小組
      • 環評法研究小組
      • 國土計畫
    • 教育出版 >
      • 歷年期刊
    • 律師培訓課程 >
      • 環境律師培訓課程
      • 反迫遷律師培訓課程
  • 環境案件
    • 氣候訴訟
    • 交通政策 >
      • 淡北道路開發案
      • 桃園航空城
      • 台南西港不當開闢外環道
    • 工業開發案 >
      • 中科三期
      • 台益豐環境影響評估案
      • 高雄新園農場震南案
      • 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福鑫農具案
    • 企業社會責任 >
      • 越南台塑河靜鋼鐵廠案
    • 能源政策 >
      • 核電除役 >
        • 核能一廠除役計畫 >
          • 反核廢公投理由書
        • 核能二廠除役計畫 >
          • 核能二廠範疇界定會議民間聲明
        • 核能三廠除役計畫
        • 非核家園
      • 離岸風力發電計畫
      • 苑裡風車刑事辯護案
      • 彰化台電案
    • 其他開發案件 >
      • 新北市新店區灣潭自辦市地重劃案
    • 申請法律扶助
  • 活動訊息
    • 環境講座
    • 環境大小事 >
      • 聽證制度
    • 年度研討會 >
      • 2016年 >
        • 桃園航空城徵收聽證程序研討會
        • 我國聽證制度的檢討及改進:以土地議題及公共工程為例
      • 2017年 >
        • 環評制度改革論壇
        • 藻礁論壇
      • 2018年 >
        • 回歸徵收法理:區段徵收三十年的人權反省
      • 2019年 >
        • 能源轉型與氣候調適:再生能源制度落實與公民溝通
        • 行政訴訟法都市計畫專章的挑戰與未來
      • 2021年 >
        • 能源轉型法學研討會:走向常規化制度,漁電共生環社檢核的下一步?
    • 募款音樂會 >
      • 2021年共好募款音樂會
      • 方舟:同舟共濟EJA募款音樂劇
    • 加入志工 >
      • 志工培訓
      • 加入長期志工
      • 活動志工
      • 法庭觀察志工
    • 加入會員
    • 訂閱電子報
  • 關於我們
    • 組織團隊
    • 工作報告
    • 捐款徵信
    • 徵才訊息
    • 聯絡我們
  • 贊助我們

「關注國土計畫做什麼」研習心得

12/9/2021

0 Comments

 
文/劉承珏 台中女中地科教師
圖片

​很榮幸,可以邀請到環境法律人協會的空間政策研究員-黃子芸講師,針對國土計畫的不同面向來跟大家分享與交流,內容非常有意思。特別把自己聆聽過程中的一些咀嚼與反思記錄下來,也跟大家分享~

1. 「讓對的事情在對的地方」

我承認我從「國土計畫」這幾個字看不出任何能夠吸引我的元素,用英文來說就是超級不sexy的主題,當時在規劃要找環境法律人協會來的時候,我也不確定是不是要選擇這個題目,還好友校的地科老師給了這個建議,才不會錯過這個有趣的主題。
​

講師最厲害的就是,用了一句話取代國土計畫-讓對的事情在對的地方,演講主題就立刻清晰了起來,也變得sexy了。我覺得地科老師或多或少都懷抱有對環境友善的價值觀甚至是正義感,怎麼對國土進行合理的規劃,就是國土計畫,而怎麼判斷「是否合理」,就有很多部分會牽涉到地科教師的專業,也因此讓聽眾有聽下去的慾望。
​
而後,講師用了為自己的家進行裝潢並設定使用規範的概念來類比國土計畫的不同層級以及不同階段,我覺得非常簡明易懂,立刻就可以連結到生活經驗。剛好最近跟朋友在討論是不是要買掃地機器人,聊開之後我在他的訊息留下這樣的分享:
​
之前忘記在哪裡看過,不知道是誰住進新家會先什麼都不要買(包含家具),住一陣子之後,知道房子光影的變化、一整天最喜歡哪裡、哪裡比較不常待,習慣的移動動線跟作息都確認後,再來選家具裝潢或家電,才不會變成是人在配合那些物件。
​
可能是年紀大了,覺得很有道理!很多東西都是想像他會很好用,結果買回來我要遷就他們,後來就會越來越不用他們,但也不是每個東西可以說丟就丟…

我覺得就跟國土計畫某些狀況很類似,在還沒確認好狀況的時候,就做了一些土地利用,後來發現不適合的時候,已經不是可以說撤就撤的狀況了(例如清境)。
​
這個比喻也提供給我一個很好的範例,未來若要將這樣的議題引入課程,一定要想個學生有感的情境來導入才是!

2. 如何對學生與大眾傳遞對於這樣容易無感的議題

這個主題橫貫在整個分享活動中,很感謝出席的老師,好幾位老師分享了很多自己怎麼利用圖資引導學生思考,但也指出課堂中學生遇到相關議題時,容易有事不關己的想法。講師也回饋了他們民間團體面對大眾的時候,也往往有類似的反應,例如:
​
我的生命很短,不需要管那麼久以後的事情!

這個災害的潛勢不高,為什麼需要考慮?
​
粗淺歸納這幾年我自己東看看西看看的東西,我自己覺得上面的困境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思考:
​

(1) 人的價值觀難改

以日本為例,對於發生機率小的事情,日本的民族性基本上還是會讓他們的民眾願意去注重並做出長遠規劃,依照規範去遵守,但還是會有聲音認為機率小的事情不需要太在意。我自己認為這沒有對錯,只是對於風險的承受意願或想像不同。而台灣人似乎更容易有一個傾向是去忽略比較久之後才會發生的問題,往好的角度看,我們更有勇氣去嘗試,也更有彈性在面對新的挑戰。

既然價值觀沒有對錯,又難以撼動,那麼到底要怎麼實踐環境正義呢?之前看到一個說法是,就不要費力氣說服對方改變價值觀了!先讓對方感受到他改變作法後會有的利益,因此怎麼在問題系統中找到雙贏的選項,就會是很需要培養的能力,這個牽涉到怎麼突破問題框架、重設選項、談判…等,從教學端看,都是很值得放進課程的,而從民間團體角度看,可能也是倡議之餘可以思考的角度。
​

(2) 從小做起

​承接第一點,既然人的價值觀難改,有沒有可能我們透過教育的力量,讓民眾或是公民可以在價值觀養成過程中,就慢慢地願意為環境多思考一點呢?我相信是絕對可行的,當代的台灣,投票年齡下修、國民法官、公投法…的背景下,大眾參與公共討論及政策決策的機會越來越多,如果決策者具有更寬廣的視野與關懷,相信可以產生更多具有影響力的規範。而公民若是對環境議題的概念越能同理,也更能接納決策端採用偏向環境價值的治理,形成一個好的循環。會議中有老師提到:「現在的學生, 是20–30年後臺灣國土計畫的決策者, 或是當代社會的主要發言者;可望現在有遠見的教學, 能讓20–30年後的國土計畫更為完善。」這理想很遠大,但沒有真的遙不可及,我相信透過課程的設計,一定可以慢慢有效應產生。
​
今天的研習除了上面很激勵鼓動人心的層面外,也有很實際可以用在教學的東西,講師除了教我們怎麼讀國土計畫(我承認任何公文書我都無法耐心閱讀!),因此讓我看到國土計畫裡面滿滿的教材外,也推薦給我們國土規劃地理資訊系統,裡面的圖層無敵多,尤其是環境敏感的項目下,淹水、火山、土壤液化、斷層、海岸…全部都適合地科老師用!就看大家怎麼發揮創意使用他們了!(連結:http://nsp.tcd.gov.tw/ngis/)
圖片
而在分享與交流中,我們最後也留下了一個可以繼續努力經營或找尋答案的題目:如何讓學生有感?


昨天在我博班一門和第四紀地質紀錄與環境變遷有關的課程中,教授剛好提到,儘管研究第四紀的地質學者知道這段期間人類開始出現(全新世),但比較少會去強調環境變遷對人類的影響或是與人類活動的交互關係,也許因為如此,許多人覺得地球科學離自己很遠。
同時今天也有老師分享,即便帶學生去看了現場、觀看影片…也很難真的召喚出他們對於自然災害或環境保護的情意層面,如何透過教材教法、教學策略的設計來讓共感發生,我們也在持續找方法、實驗中!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人一起討論分享經驗,一定能找到更多可行的做法!


如果大家對這方面的主題有興趣,除了老師們之間的交流,也可以跟環境法律人協會洽詢喔!環境法律人協會是一個由一群關心環境的法律人所組成的單位,希望藉由組織凝聚力量避免不當開發,就環境公益相關事項進行研討及採取法律行動。也歡迎大家到他們的網站了解他們過去努力的痕跡!

​
https://www.eja.org.tw/24037203162257721578

【環境講座】持續接受邀請中

​你想瞭解環保議題卻又不知從何下手嗎?想要將專業且正確的環保知識傳遞出去,卻苦無合適的講師人選?快來與環境法律人協會合作舉辦講座吧!


本活動適合對象:大專院校系所、各級學校教師、學生會、企業單位、政府機關...etc.
了解更多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現在位置:首頁>活動訊息>環境講座

    環境講座

    EJA將邀請不同主題之專家就社會關切之環境法律議題提供深入淺出的介紹。

    分類目錄

    全部
    國土計畫
    法律人X法國在台協會
    環境司法
    能源議題
    非核家園

    RSS 訂閱

網站地圖

我們的工作
​律師培訓
法規修法
居民培力
校園紮根
教育出版
環境訴訟
環境案件
交通政策
工業開發案
企業社會責任
能源政策
其他開發案件
申請法律扶助
活動訊息
環境講座
年度研討會
環境大小事
加入志工
加入會員
關於我們
緣起
組織團隊
捐款徵信
工作報告
聯絡我們


贊助我們
You can Hel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