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法律人協會EJA
  • 首頁
  • 我們的工作
    • 校園紮根
    • 居民培力
    • 環境訴訟
    • 法規修法 >
      • 毒性化學物質暨資訊公開小組
      • 環評法研究小組
      • 國土計畫
    • 教育出版 >
      • 歷年期刊
    • 律師培訓課程 >
      • 環境律師培訓課程
      • 反迫遷律師培訓課程
  • 環境案件
    • 氣候訴訟
    • 交通政策 >
      • 淡北道路開發案
      • 桃園航空城
      • 台南西港不當開闢外環道
    • 工業開發案 >
      • 中科三期
      • 台益豐環境影響評估案
      • 高雄新園農場震南案
      • 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福鑫農具案
    • 企業社會責任 >
      • 越南台塑河靜鋼鐵廠案
    • 能源政策 >
      • 核電除役 >
        • 核能一廠除役計畫 >
          • 反核廢公投理由書
        • 核能二廠除役計畫 >
          • 核能二廠範疇界定會議民間聲明
        • 核能三廠除役計畫
        • 非核家園
      • 離岸風力發電計畫
      • 苑裡風車刑事辯護案
      • 彰化台電案
    • 其他開發案件 >
      • 新北市新店區灣潭自辦市地重劃案
    • 申請法律扶助
  • 活動訊息
    • 環境講座
    • 環境大小事 >
      • 聽證制度
    • 年度研討會 >
      • 2016年 >
        • 桃園航空城徵收聽證程序研討會
        • 我國聽證制度的檢討及改進:以土地議題及公共工程為例
      • 2017年 >
        • 環評制度改革論壇
        • 藻礁論壇
      • 2018年 >
        • 回歸徵收法理:區段徵收三十年的人權反省
      • 2019年 >
        • 能源轉型與氣候調適:再生能源制度落實與公民溝通
        • 行政訴訟法都市計畫專章的挑戰與未來
      • 2021年 >
        • 能源轉型法學研討會:走向常規化制度,漁電共生環社檢核的下一步?
    • 募款音樂會 >
      • 2021年共好募款音樂會
      • 方舟:同舟共濟EJA募款音樂劇
    • 加入志工 >
      • 志工培訓
      • 加入長期志工
      • 活動志工
      • 法庭觀察志工
    • 加入會員
    • 訂閱電子報
  • 關於我們
    • 組織團隊
    • 工作報告
    • 捐款徵信
    • 徵才訊息
    • 聯絡我們
  • 贊助我們

2012法律界要求實現「非核家園」共同聲明

10/12/2012

0 Comments

 
2012年3月9日《2012法律界要求實現「非核家園」共同聲明》記者會 
http://youtu.be/F0lZvGF7Jqc
新聞稿:資料電子檔下載,請點我。 
發起團體:臺北律師公會、基隆律師公會、台灣法學會、環境法律人協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 環境永續政策與法律中心 

記者會流程
一、主持人簡短發言
二、與會代表依序發言3-5分鐘,要求政府實現非核家園:
1、張文貞副教授(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環境永續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成員、台灣法學會理事)
2、尤美女立委(立法委員、台北律師公會前理事長)
3、林三加律師(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環境法委員會主委、台北律師公會理事、環境法律人協會常務理事)
4、高涌誠律師(基隆律師公會理事)
5、江可捷同學(環境法律人協會學生會員、政大法研所三年級學生)
三、開放提問
四、結論
日本於福島311核災後1年內,已關閉52座核電廠,而我國環境基本法第23條以「非核家園」為法定目標,立法至今將近10年迄未實現。我國核電倚賴度低,具實現非核之條件;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近年更發現核電廠緊鄰活動斷層,核災風險偏高;國土面積狹小、3座核電廠密集設於首都圈,缺乏可行之緊急疏散與長期安置計畫,承受不起核災風險;核廢料存放地點難尋,缺乏妥善處置方案。人民之生存權、財產權受憲法第15條保障,國家不應讓人民承受難以負荷之巨大風險,在此嚴正呼籲政府:早日依法實現非核家園,確保國民健康與安全。


說明:
一、「非核家園」是法定目標,應儘早達成:民國91年12月11日公布施行之環境基本法第23條明定:「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非核家園」既為法定目標,政府基於依法行政,理當訂定計畫落實法律,不應藉詞延宕。2011年4月28日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曾發起「律師界支持非核家園」聲明(如附件http://www.tba.org.tw/member_message_detail.asp?id=202)。福島核災後,日本不到1年就有52座核電廠停機,全國僅剩2座核電廠仍在運轉,預計今年4月將全數停機。我國以「非核家園」為法定目標,立法近10年仍無進展,應儘早達成,以維法律尊嚴。

二、我國核電依賴度低,捨棄核電仍有其他替代方案:依台電公司99年統計資料,核電裝置容量僅514.4萬瓩,佔各類電廠總裝置容量4,091.2萬瓩的12.6%,比例不高。且我國電力尖峰負載僅3,302.3萬瓩,用電量最高時未用到的備用容量率高達23.4%,高於核電所佔比率,顯無非用核電不可之理由。
又依台電公司100年9月版能源開發計畫,100年至111年間擬新增2,384萬瓩發電容量,其中,扣除核四的270萬瓩容量,擬新增之非核能源高達2,114萬瓩,其中,就污染度較低之天然氣火力發電廠一項,即擬增加813萬瓩,高於4座核電廠容量總和784.4萬瓩,核電顯非不可取代,不應再讓民眾承受核災風險。

三、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不應發展高風險核電:日本福島核災肇因於311地震,警醒世人地震頻繁之國家不適合發展核電。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臨近北部3座核電廠的東北外海龜山島一帶,有一連串的火山活動,引起災害性海嘯的可能性高。核二廠內減容中心位於大屯火山台地,該火山屬潛在性活火山。在火山發達、地震頻繁之台灣,實不應發展高風險核電 。

四、山腳斷層與恆春斷層經確認屬活動斷層,應重新評估核災風險:核一、核二廠鄰近山腳斷層、 恆春斷層穿越核三廠出水口,中央地調所於近年確認該2斷層均屬「活動斷層」,政府應就此新事證重新評估核災風險、提高耐震係數,並於疑慮解除前先行停機檢測,確保民眾安全。

五、3座核電廠設於首都圈,缺乏可行之緊急疏散與長期安置計畫:    我國於首都圈設置3座核電廠,北北基人口近700萬人,總統府距核一、核二、核四分別僅28.4公里、23.6公里、41.5公里。一旦發生核災,行政中樞恐淪為災區,數百萬人口將被迫撤離家園,政府未對所有可能受影響之居民進行充分的防災教育與核災演練,亦缺乏可行之緊急疏散與長期安置計畫,不應繼續使用高風險的核電。

六、核災污染範圍廣大,台灣國土面積狹小,承受不起核災風險:日本福島核災後,距福島電廠220公里的東京都西區街道,曾測得高劑量輻射值;車諾比核災後,高污染的禁制區有遠達距車諾比電廠250公里者。 台灣面積36,188平方公里,南北縱長約395公里,北部有3座核電廠,南部有1座核電廠,任何一個核電廠發生核災,均將造成嚴重衝擊,核災對國土面積狹小的台灣,是承受不起的風險。

七、用過燃料棒密集存放於核電廠內,增加核災風險:    日本福島核災中發生氫爆的四號機,事故時正在大修,反應爐內無燃料棒,冷卻池內有1,331束的用過燃料棒,可知用過燃料棒亦具釀災風險。
    台灣第一座核電廠於67年商轉,歷時三十多年,至今仍無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所,用過燃料棒均暫時貯存於核電廠內冷卻池中。迄101年2月13日止3座核電廠冷卻池內的燃料棒均遠超過原始設計容量,其中,核一、核二存量超過第1次修正容量,逼近第2次修正容量,該2電廠預估運轉40年(如期除役)之存放量更將超過第2次修正容量,可知該2電廠實應「提前除役」,以防燃料池爆滿釀災。

八、低階核廢料以「焚化」方式縮減容積,提高健康風險: 我國就低階核廢料以「壓縮」及「焚化」方式縮減容積,設於核二廠內的減容中心長年焚燒低階核廢料,排放放射性廢氣。依台灣電力公司核能後端營運處減容中心99年運轉報告,99年度處理可燃放射性廢棄物132.313公噸、放射性廢氣(微粒)排放活度為5.939x102貝克。如此年復一年焚燒排放,勢必提高民眾健康風險。

九、日本福島核災殷鑑不遠,台灣不可重蹈覆轍:     日本福島核災發生之前,一般認為日本有54座核電廠,其技術純熟,管理經驗豐富,理當不會有嚴重的核災事故發生,可是事實上福島核災的嚴重程度遠超乎大家想像之外。 台灣的核能技術尚仰賴日本顧問之技術指導,如何能夠說服國人,我國可以排除類似核災發生之可能性?又如何能夠讓大家相信,在類似核災發生時,我們能夠處理得比日本更好?因此我們鄭重呼籲政府應以福島核災為殷鑑,千萬不可心存僥倖而重蹈覆轍。

參考資料:
附件1:2011年4月28日「律師界支持非核家園」聲明(電子檔下載)。
附件2:法律界要求實現非核家園參考資料(電子檔下載)。


發起團體:臺北律師公會、基隆律師公會、台灣法學會、環境法律人協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 環境永續政策與法律中心
發起人及連署人共260人(以下人數統計至2012/3/19 下午 6:07:59)。
發  起  人:
《律師》140位
文魯彬外國法事務律師、尤美女律師、王乃中律師、王怡今律師、王晴怡律師、
王寶蒞律師、朱芳君律師、吳錫銘律師、吳磺慶律師、宋皇志律師、李艾倫律師、
李宏澤律師、李育敏律師、李佩昌律師、李秉宏律師、李慧芬律師、沈以軒律師、
周德彥律師、林三加律師、林永頌律師、林俊宏律師、林莉慈律師、林鴻文律師、
施淑貞律師、柯劭臻律師、范曉玲律師、徐嶸文律師、高全國律師、涂予尹律師、
張訓嘉律師、鄭文婷律師、張喬婷律師、張譽尹律師、顧立雄律師、張郁昇律師、
梁家贏律師、莊喬汝律師、許秀雯律師、郭佳瑋律師、陳又新律師、陳仁豪律師、
陳友炘律師、陳雨凡律師、陳怡君律師、陳思合律師、陳軍宇律師、陳傳岳律師、
陳葳菕律師、陳維鈞律師、陳豪杉律師、陸詩薇律師、曾威凱律師、黃于珊律師、
黃琦媖律師、黃儁怡律師、楊淑玲律師、葉貞汝律師、葉銘功律師、詹文凱律師、
詹芝怡律師、趙偉程律師、劉中城律師、劉汗曦律師、劉志鵬律師、劉俊霙律師、
劉冠伶律師、劉素吟律師、蔡明哲律師、蔡雅瀅律師、蔡慧玲律師、鄭文龍律師、
戴雯琪律師、謝穎青律師、鍾文岳律師、魏千峰律師、林家進律師、趙興偉律師、
葉銘功律師、黃國城律師、李秉宏律師、陳又新律師、鄭文龍律師、黃淑芬律師、
陳憲政律師、洪國欽律師、劉思龍律師、徐正坤律師、郭怡青律師、吳振東律師、
李後政律師、王國慶律師、孫則芳律師、謝淑芳律師、張玲綺律師、王珽顥律師、
黃惠敏律師、陳逢源律師、粘毅群律師、王慧綾律師、蔡慧瑜律師、林秋琴律師、
陳昭龍律師、張家瑜律師、劉慧君律師、陳淑貞律師、趙珮怡律師、黃徹文律師、
洪巧玲律師、傅祖聲律師、蘇敏慧律師、郭建中律師、郭詠晴律師、王萱雅律師、
林啟瑩律師、蘇宏杰律師、賴瑩真律師、李志珊律師、徐子婷律師、劉汗曦律師、
宋皇志律師、李育敏律師、劉素吟律師、莊喬汝律師、吳世宗律師、邱一峰律師、
周兆龍律師、陳澤榮律師、洪維德律師、林承琳律師、鄭昱廷律師、高烊輝律師、
許嘉容律師、陳采邑律師、黃豐玢律師、黃士哲律師、黃帝穎律師、楊雅雯律師、
李明芝律師、陳建偉律師、吳西源律師。


《學界-學者及學生》44位
何建志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吳宗謀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李建良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崇僖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副教授
方瑋晨 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公法組碩士生
王韻茹 中正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王棠祺 輔大法研所研究生
王駿翰 研究生
李晏榕 巴黎第十大學人權法研究生
辛年豐 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班
林昀嫺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林淑雅 靜宜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徐世榮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徐偉群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
祝平次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張文貞 台大法律學院副教授
張嘉尹 世新大學法律系教授
郭韋呈 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大學部三年級學生
陳平軒 台大法研所學生
陳仲嶙 清大科法所副教授
陳志輝 政治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陳瑞榆 學生
陳緯璇 學校助教
黃志堅 輔仁大學法律博班生
黃忠正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國昌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 
廖福特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
劉如慧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
劉靜怡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蔡駿民 輔大財法所
鄭光倫 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班公法組研究生
鄧筑媛 法研所學生
盧映潔 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
戴秀雄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系專任助理教授
顏厥安 台大法律系教授;台大特聘教授
張智程 政大法律碩士
江嘉琪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傅玲靜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副教授
江可捷 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班研究生
楊品妏 臺灣大法律系研究生
林政佑 臺灣大學法律所博士生
鍾芳樺
鄒萬承
陳世隆 台大法學碩士/國科會研究計畫專任助理



《司法》3位
李文潔 檢察官
梁世嫺 板橋地方法院法官助理
錢建榮

《業界‧NGO‧其他》18位
王冠樺 法務
林沛妤 實習律師
林實芳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 / 律師
吳永鴻 實習律師
翁進士 ALSA亞洲法律學生聯盟臺灣分會顧問
張明翰 HTC Corp
鄭凱榕 人民作主志工行動網辦公室主任
薛茵璟 宏達國際電子法務
羅士翔 尤美女國會辦公室法案助理 / 律師
蘇鈞翔 律師助理
鄒孟珍 法務
錢晴霞 敦華國際法律事務所會計
黃泰然 台灣法實證資料庫研究助理
李墨堂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法務專員
鄭景旻 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北分會法務專員
施宇芳 企業法律顧問
凃又文 法律扶助基金會法務專員
彭郁文

連  署  人:
《律師》26位
陳佩貞律師、劉 嵐律師、曹馨方律師、王孟如律師、賴俊榮律師、許嘉容律師、
楊仁聲律師、陳絲倩律師、高進棖律師、張建鳴律師、蘇顯讀律師、鍾欣潔律師、
陳泓年律師、陳廷瑋律師、陳達成律師、蔡宜軒律師、林盛煌律師、林佳儀律師、
劉彥玲律師、蔡宗恩律師、李盈佳律師、羅秀培律師、詹素芬律師、林慈政律師、
李敏惠律師、黃淑芬律師。

《學界-學者及學生》18位
黃 絜、林沛霆、王則富、廖耕佑、陳民樺、張婉慈、楊易儒、唐玉盈、尤詩涵、
黃柏仁、施吟蒨、溫為翔、胡博硯、林珦如、黃文政、陳博文、朱國芬、周妤芳。

《司法》1位
陳鋕銘檢察官。

《業界‧NGO‧其他》10位
李明峰
陳怡伶
邱彥霖 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北分會法務專員
鄭弁冕
蔡美琪
洪奇文
楊承翰
林坤信
金昶輝
高秋華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首頁>環境正義>非核家園

    非核家園

    日本福島核災警示世人,核能發電並非永續發展之能源型態;核廢料中之鈽元素,半衰期長達數萬年之久,讓不使用核能發電之後代子孫背負守護核廢料之原罪,違反世代正義;核廢料不論放置何處,鄰避現象無可避免,台灣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之選址,亦侵害原住民族之生存權,違反環境正義。因此,我們強烈要求政府遵守環境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落實「非核家園」目標。 

    Archives

    九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月 2021
    二月 2021
    五月 2020
    三月 2020
    三月 2015
    六月 2014
    三月 2013
    十月 2012

    Categories

    全部
    投書
    新聞稿
    記者會

    RSS 訂閱

網站地圖

我們的工作
​律師培訓
法規修法
居民培力
校園紮根
教育出版
環境訴訟
環境案件
交通政策
工業開發案
企業社會責任
能源政策
其他開發案件
申請法律扶助
活動訊息
環境講座
年度研討會
環境大小事
加入志工
加入會員
關於我們
緣起
組織團隊
捐款徵信
工作報告
聯絡我們


贊助我們
You can Help

​